PO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PO文学 > 秦人的悠闲生活 > 第106章 北伐决心

第106章 北伐决心

    第106章 北伐决心
    得知始皇帝就要到长城,蒙恬带着一队人赶往狄道,兵马一路到了当年的秦西垂宫旧地,秦人称这里是西垂,始皇帝给这里换了一个名字叫西县。
    蒙恬翻身下马,看着四下的黄土高原,此地是秦长城的西端。
    平日里有兵马驻守,但没有上郡这么多。
    而且此地与以前的义渠故地接壤。
    “将军!车驾距离此地十余里,”
    听到始皇帝的车驾距离这里只有十余里地,蒙恬当即道:“下马!”
    众人闻言,翻身下马。
    而始皇帝的车驾还未至,有一支兵马带着一车车辎重先来了此地。
    护送粮食的人也是一队秦军,穿着一身黑衣的蒙恬朗声道:“哪路兵马!”
    领队的李由这才从后方策马上前,见到站在直道上的蒙恬,他翻身下马道:“末将李由!奉命运送粮草。”
    蒙恬是认识李由的,神色严肃道:“有劳了。”
    李由行礼道:“职责所在。”
    走到近前,蒙恬发现了当年那个咸阳城有些纨绔的李由,此刻多了几分坚毅。
    蒙恬道:“来此地扎营先休息。”
    始皇帝还有一日才能到这里,李由往往比始皇帝提前一天或两天将粮食提前粮食先运到。
    李由向蒙恬解释了一番,道:“都是公子安排的。”
    蒙恬一手放在腰间的剑柄上,望着正在扎营的甲士,沉声道:“这些年,你的事老夫都听说了。”
    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蒙恬倒是一点都没变。
    其实近些年咸阳发生过的事,蒙恬都知道。
    他虽戍守长城边,主持修建着长城,如今的蒙恬手中的军民在边关有十数万人,长城的修建规模比之当初他来上郡,扩建了很多。
    别看蒙恬人在北方,他对咸阳发生的事却很清楚。
    公子扶苏有个念想,就是想要得到西戎人的河谷,李由将这件事告知了蒙恬。
    咸阳发生了这么多事,唯独这件事的确是蒙恬不知道的。
    营地里生着篝火,将士们三五成群坐在火边,黄土高原的冬季比之咸阳更冷了几分。
    李由吃着饼,道:“公子说西戎人的那片河谷水草长得特别好,可以养很多很多的战马,那片地方像是一个走廊,公子给那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河西走廊,等以后公子拿下了那片河谷,就能让那里叫这个名字了。”
    蒙恬嘴里嚼着饼,目光望着火光神色坚定。
    几个裨将也站在边上,听着李由的话语,说来这军中,李由与蒙恬的地位是很高的,别看李由是个校令,当年的蒙恬是咸阳城的内史令,更是现在的上郡大将军。
    这两人的爹分别是现在大秦的丞相与老太尉。
    丞相管着国事,老太尉管着天下兵马调动。
    言罢,李由又小声道:“公子从未声张过此事,说是要密谋河西走廊。”
    蒙恬若有所思的点头。
    一旁的裨将十分有默契地移开目光。
    翌日,到了午时,始皇帝的来到了西县。
    蒙恬带着兵马迎接始皇帝。
    嬴政走下了车驾,一路走向正在修建长城的工事。
    蒙恬跟在始皇帝的身侧,脚步亦很快。
    此地的长城修建规模并不大,但沿着西县往东,就能见到建设长城的人越来越多,这里的诸多长城遗迹都是从历代秦公时就留下来的。
    李斯跟在后方,听着蒙恬向始皇帝讲述着如今长城的进展。
    前几年匈奴人一直在作乱,这两年间蒙恬常常带兵进入草原,让一队队兵马与匈奴人作战。
    这也是蒙恬练兵的手段之一。
    李斯安静地听着,也听到了蒙恬这么练兵的缘由,以前的秦人虽有与义渠人打仗的经验,也能够用在匈奴人身上。
    但这些本领都是老秦军们擅长的,近几年新练起来的兵马都在中原各地攻城略地,与匈奴人打仗,还要再练骑兵。
    骑兵是需要人命与军械养出来的,要练出一支骑兵需要时间,既需要人马与粮食,军械,还要有能够练兵的对手。
    如今分散在河套以北各地的匈奴人很适合来练兵。
    话语中,李斯听得出始皇帝对北方颇为担忧,并且蒙恬也觉得北方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。
    当听始皇帝还要继续向长城增兵,这令李斯心中也满是担忧。
    当说起兵力,李斯行礼道:“臣以为可徙囚徒戍边。”
    蒙恬当即答应了这个想法,让罪犯来戍边是有些不好管,也总比没有好。
    翌日,在西县住了一天的秦军感觉到气候温暖了不少。
    李斯迎着始皇帝从大帐中出来,蒙恬已准备好兵马回上郡了。
    嬴政看着早晨晴朗的天空,沉声道:“收拾一番,回咸阳吧。”
    闻言,王贲带着人去收拾队伍。
    李斯低声道:“正值岁末,今有这等暖天,恐来年开春会有大雪。”
    嬴政颔首不语,坐回了车驾。
    李斯行礼站在原地,始皇帝的心情并不好,这一次来北方蒙恬北方的形势托底说给了始皇帝的听。
    一个晚上,李斯也只是零星听了几句,北方的形势只是看起来很好,但要论北伐依旧是个很大的负担,而现在北方屯兵屯田的粮食还不够,更需要关中的补给。
    当初南征洞庭郡与长沙郡戍卒五千人一月口粮就需要一千五百石,一个正卒一年需要十八石粮食,一个军中后方的运粮的队伍与民夫占军中三成人手,而骑兵则需更多。
    用蒙恬的话来说,若在长城布置三十万兵马,三十万兵马最少需要两百万石,这还是保守估计,还未算其余的损耗。
    一年最少需要两百万石粮食,并且年复一年。
    李斯也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。
    而南征之后的创伤至今还未恢复,李斯看向站在远处还在安排兵马的蒙恬,躬身向他行礼,心中暗想要多谢蒙恬在这个时候劝住了始皇帝,北伐时机还未到。
    等到了午时,队伍休整好之后,再一次启程。
    始皇帝的队伍从直道一路往泾河而去,沿着泾河的河谷回咸阳。
    正如李斯担忧的,本是岁末的寒冬却来了几天暖意,当秦人还在岁末祭祀,天空却又飘起了大雪。
    始皇帝的西巡队伍,从泾河沿岸的村子走过,风雪不断落在这支的甲士们的甲胄,不多时队伍中的不少人的肩膀上都有了些许积雪。
    李由折返了回来了,他向父亲行礼道:“丞相,少府令,前方准备了一片棚屋,可以休息躲雪。”
    王贲诧异道:“你准备的?”
    李由回道:“昨日咸阳送来的消息,说是恐怕近两天会有大雪,公子扶苏让人快马送来了消息,末将让人就地搭建了避雪民居,前方的旱塬下还有山洞能够避雪取暖。”
    闻言,王贲来到了始皇帝的车驾边,正在禀报着。
    李斯注意到四周的甲士们都被冻得直哆嗦。
    得到了始皇帝回话,王贲让各队将领对全军下令道:“前去避雪。”
    大军跟着李由往东走了几里地,在前方的旱塬果然有一大排的棚屋,而且还有不少的民房,这里的民房是没人住的。
    说起这个村子为何会被荒废,到了如今已是无人居住的地步,李由解释说,公子觉得咸阳桥西边的三县人口太少了,早在去年的时候,就泾河北面的几个村子都搬过去了。
    当年,李斯在应对匈奴人时用了迁民戍边的计策,现在公子扶苏也开始了迁民屯田。
    老师与学生两人倒是有意思,公子扶苏还能学老师的本领。
    注意到王贲的笑容,李斯收回目光低着头,脸上没什么表情,迎着始皇帝进了旱塬下的山洞避雪。
    这处山洞应该是这里村民原本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,李斯在地上发现了不少黍米。
    一走入山洞中顿时暖和了不少。
    火光在山洞里亮了起来,一个烛台也被点亮,原本黑暗的山洞深处也亮堂了许多,烛火光照映下,始皇帝还在看着蒙恬递交的边防卷宗。
    山洞顶部还有两个洞口,还能通风,多半是以前有人住过这里。
    当李由回山洞时,外面的队伍都已安顿好了。
    这一路上,李斯对这个儿子表现越发觉得意外,他的表现异常的好。
    外面的雪越来越大,李斯望着外面的大雪,又侧目看了眼坐在洞口的正在烧火取暖的儿子,问道:“公子还与你有何交代?”
    听着父亲的话语,李由道:“交代挺多的,我八月前将北方的形势送信给公子了,多半过两天就会有消息送来。”
    李斯望着雪景又沉默。
    这场大雪越下越大,一夜过去,到了第二天早晨,这大雪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。
    始皇帝的西巡队伍也只能暂时被困在这里,好在这里距离咸阳不远,再走三五天就能到,也就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了。
    一驾快马冒雪而来,来人将一卷竹简递上,又道:“公子书信。”
    李由接过竹简,刚打开要……就注意到有目光正盯着自己。
    见状,李由抬眼看去,见到是父亲正看着自己,便将竹简先递上。
    李斯接过竹简,打开看着,这一看便是蹙眉,脸上也多了几分思量之色。
    “你问了公子粮草运输之事?”
    “那倒没有。”李由摇头道:“只是与公子禀报了北方的形势。”
    “是公子让你禀报的?”
    “公子说过,但凡有情况还须禀报咸阳,不然儿子这一路上的粮食都是从何而来?”
    见父亲一直看着竹简,李由又理所当然地添了一句,道:“粮食当然是从咸阳运来的。”
    李斯蹙眉看着竹简中的内容,以长城为仓,既十里一燧,燧存三月粮,闲时可让戍卒背粮入燧,以备所需。
    战时通过各燧调度粮食,减少长途征调民夫……
    在公子扶苏的论述中,长途运粮需要征调民夫成本巨大,最好少用这种运粮方式。
    而公子的千言万语,落在最后……是公子用墨最重的一句话,则是:让粮食长在边防线上。
    看到这句话时,李斯的双手明显有些颤抖,是啊,若是让粮食长在边防线,哪里需要那么多人运输粮食。
    李由站在一旁念出了声,“让粮食长在边防线上。”
    很简单的一句话,却是那么沉重。
    李斯缓缓抬头,他迁民戍边所求的不就是这个?
    要存储粮食,要开垦边境的田地,公子所求的,不就是他李斯迁民戍边的理想。
    这话要是别人写出来,李斯或许看都不会多看一眼,
    可这是公子扶苏所写,当年旱地上万顷的渭南,也是公子扶苏让人凿穿了商颜山,才有了渭南两万余顷田地,养活了二十万人口。
    若公子说要让粮食长在边防上,那么……此事他李斯一定会倾尽全力帮助公子完成。
    李斯想到了当初在章台宫,为了北方的边防主持迁民戍边,却引来了齐鲁博士们的反对。
    原来……一直以来,公子的心里一直都是支持这个国策的。
    “哪怕,斯这个丞相不当了,哪怕斯要亲自去北方垦田,也要帮助公子,如公子所言,要让我们的粮食长在边防线上。”
    李由正想问怎么在边防线上种粮食,却见到父亲已快步走向了始皇帝。
    之后,李由又见到右相冯去疾与王贲,以及廷尉冯劫都被召见。
    这场雪停了又下,下了三两天又停了,又过了半月,扶苏披着大氅站在咸阳城下,心中暗想着父皇此次西巡两月有余,从去年的岁末未至时离开,转眼间新年的一月都要过完了。
    扶苏看向咸阳桥的方向,从咸阳桥那边而来的民夫与商客以及很多,扶苏看到路边有人吃着蒜与肉,有汉子饮下一口酒大呼爽快。
    扶苏依旧站在城下,等着消息。
    吴公策马而来,禀报道:“公子,队伍从咸阳北郊入城。”
    扶苏再一次翻身上马,与张苍带着队伍一路前往北郊。
    父皇是沿着泾河的河谷而来的,之后又顺着直道来北郊,因这里是秦直道前往上郡的起点。
    从这里的直道一路向北走,直达北面的长城。
    在父皇心中,这里象征着大秦北伐的起点。
    看来西巡一趟,让父皇更加坚定了将来要北伐匈奴的决心。
    今天的雪不大,雪很小,却也让人觉得这雪没完没了,下得令人心烦。
    扶苏策马到了北郊的林光宫外,问道:“父皇车驾距此还有几里地。”
    有骑兵快马而来,回道:“禀公子,六里地。”
    六里地走到林光宫也就大半个白天,扶苏对张苍吩咐道:“让咸阳百官前来相迎父皇。”
    又有一支队伍得到公子的命令,策马前往咸阳送消息。
    (本章完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飞升前师尊他怀了龙种 淫乱小镇 匪姦(高H 1V1 SC) 偷香窃玉(高H短篇故事集) 岁岁合欢(校园1v1h) 骚心荡漾(兄妹1V1)